第二章 哑舍·玉翁仲(1 / 2)

哑舍4 玄色 13479 字 2016-08-08

(一)

公元1057年开封府大学开封府内城朱雀门东北角这一带,是东京最繁华热闹的地方,这里因为蔡河流过,形成一道优雅的河湾。

蔡河湾这里非常繁华,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商铺建筑,而且更加奇特的是,这里同时拥有着贡院,太学,国子监,教坊,医院,妓院,赌坊,从上九流到下九流,几乎都挤在这一块区域,独特的风景让这里成为东进最富盛名的地方。

刚刚步入及冠之年的王俊民,跟着他的同窗好友初虞世,从蔡河湾南岸森严肃穆的学府中缓步走出,借着月色缓缓融入了蔡河湾热闹的人群中。

王俊民十七岁就入了太学,成为了这座最高等学府中的一个太学生,当然,若不是十二年前范仲淹范大人推出的庆历新政,建立锡庆院太学,他现在还指不定在哪里苦读诗书呢。

太学设有舍斋,只要交足了学费,吃住都在其中。

在太学之中煎熬了三年,王俊民尚是首次被人拽出来好好游逛这赫赫有名的蔡河湾,一下子就被面前这熙熙攘攘比肩接踵的镜像珍珠了。

在人群中还能看得到很多人和他们一样穿着圆领大袖的白细布襕衫,这是太学生的太学服。

王俊民眼尖地看着几个学子穿着太学服就明晃晃地往青楼楚馆走去,不由得替他们窘迫起来,恨不得把身上同样的这套白细布襕衫换了去。

但他也知道世风如此,在市井间每每还会流传那些缠绵悱恻的才子佳人故事。大多那些不具名的作者,就都是他的同学

“康侯,想什么呢?”初虞世都走出去好几步了,才发现身边的人没有跟上来,不由得回头去唤。

“哦,和甫,只是想到明日就是上舍考试,我们现在还出来逛,不太好吧?”王俊民和初虞世的关系最好,两人不光是同乡,还是舍友。

“你都学傻了你,出来透透气有助于明天发挥!”初虞世用手中折扇拍了拍他的肩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王俊民踌躇了片刻,终是不忍扫好友的兴致,举步跟了上去。

太学之中分三舍,分别是外舍、内舍和上舍。

新生入太学便在外舍学习,经过每月一次的私试和每年一次的公试合格,再由学官参考其平日行止,合格者便可升入内舍,成为内舍生。内舍生每两年考试一次,优秀者会进入上舍。而上舍生每两年都可以参加凭靠,诸多品评都必须达到优等,就可以成为上等上舍生,释褐授官。若是有一门评级为平,则为中等上舍生,免礼部试。再次则为下等上舍生,免解试。

可以说,在太学之中,外舍、内舍和上舍,直接就把太学的学生分为了上中下三等。而上舍也不是谁都能进的,上舍生几乎是在太学金字塔的最顶端,他们理所当然的拥有着太学之中最优秀的学官典学指导,最好的舍斋,最好的书房,在太学之中,向来都是鼻孔朝天的。

太学服的白细布襕衫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条横襕的男士长衫,全身上下都简简单单,看上去和一般士子的襕衫没有什么区别,但却在黑色的襕衫之上有着一条不甚清楚的深色滚边。整个东京城的人都知道,只有太学的学生才能穿这种滚了边的襕衫,还用不太明显的颜色,区分了太学生的等级。

王俊民低头看着下摆上那道靛青色的滚边。心想他之前是群青色,现在是靛青色,希望在不久之后就能换成看上去低调、但是却代表着上舍生荣耀的鸦青色。

正胡思乱想着,王俊民也没注意到路人的目光,他们两人本就相貌堂堂,身材挺拔,又身着代表内舍的太学服,极为惹眼。

进了太学内舍,虽然还不是上舍,但也算得上是半只脚已经踏入了朝廷门槛。

所以他们两人走在街上,不时就会有或羡慕或嫉妒的视线投注过来。王俊民跟着初虞世不知道穿过了多少小巷胡同,带她发觉周围已经冷清下来之时,才注意到他们已经到了一个很偏僻的胡同之中。只是这里分明还在蔡河湾附近,因为那吵吵嚷嚷的加埋生育吆喝声就在不远处清晰的传了过来。这个互通中道也有着不少铺子,很多都是卖古董和字画的,因为这一行有着“灯下不观色”的铁律,所以入夜之后就纷纷闭了店,白天的时候应当是很热闹。

只是这都闭店了还来做什么?王俊民正想发问,就见一家古董店门前还点着灯笼,他只来得及借着那灯笼的晕光看到这家古董店的招牌上写着“哑舍”二字,就被初虞世拽着跨入了店铺大门。

“哎呀,康侯你要看开一点,太学的主簿大人都不追究你的责任了,你好好养伤。”初虞世心有余悸地看着躺在床上静养的王俊民,那么大的火灾,自家好友只是伤了右臂,可真是死里逃生。

不过看他如死寂般的表情,初虞世叹气安慰道:“你右臂烧伤,虽未伤到筋骨,但上舍评考和下个月的科举也都参加不了了。别在意,你还年轻,两年后还有机会嘛!”

“都是我的错。”王俊民闭了闭眼,他的喉咙因为吸入了大量浓烟而声音嘶哑。他倒是不甚在意缺席考试,一个人若是从生死边缘挣扎了一回,对其他事情自然就会看淡了许多。

虽然刚刚来看望他的主簿大人风趣地说他们终于可以借此机会重建舍斋了,但差点酿成大祸的王俊民依旧懊悔不已,他下意识地握住了放在枕边的玉翁仲。

了解他的初虞世眼珠子一转,严肃的沉声道:“其实康侯,这事我总觉得有古怪。学斋当时只有你一人,若是你书桌上的那盏油灯所引起的火灾,那么你又怎么可能只伤到右臂?早就变成焦炭了。”

“只有我一人?”王俊民一怔,连忙追问道:“我记得是有人救我出去的,那人怎么样了?”

“啊?你说张师正啊?他没什么事,据说他冲进去时是在学斋门口发现你的,只是燎了些发梢袍角罢了。”初虞世的言语间满是怀疑,“康侯,不怪我多想,上等上舍生就只有一个名额,只有你有才具和张师正竞争。会不会是他下手暗害你?让你受伤不能参加评考,最少也能让你受惊扰乱你心神。后来又见火势严重,才冲进去救你的?否则他怎么就那么巧大半夜的还在?”

门口?不是桌子旁边?王俊民愣了愣,才迟一步发现好友正兴致勃勃地进行阴谋论,不禁轻斥道:“和甫,你别胡说。这次多亏了张兄,我伤好后也要去拜谢于他。”

初虞世讪讪地笑了笑,视线落在了王俊民左手之上,惊道:“我知道了,定是这枚玉翁仲,你才这么倒霉的!快点扔了它吧!”王俊民的左手一震,随即不自然的笑了笑道:“瞎说什么呢?我累了,你也快些去温书吧,内舍考试就在这几天了。”

打发了初虞世离开,王俊民却并未休息,而是低头看着手中的玉翁仲。

也许是在火海中他在地上打滚的远隔,也许是因为靠近了火焰承受不了高温,玉翁仲上的裂痕更多了。那些像极了鲜血般的沁色,更让玉翁仲看上去狼狈不堪。

他是真的很喜欢这枚玉翁仲,甚至连上面原本的裂纹有多少条,哪里有,闭着眼睛都能记得起来。指尖在伤痕累累的玉翁仲上划过,王俊民还是把它重新拴回了腰带上。

这一年的上舍评考,张师正得到上等评价。

王俊民一直想去当面感谢张师正的救命之恩,但又怕影响到他温书,所以一直等到科考结束之后,才提着谢礼到了他的舍斋登门拜访。

其实张师正的舍斋,就在他的斜对面,但王俊民却是头一次敲门。张师正开门的时候,王俊民就看到了他正在收拾东西,并不是回家暂住的架势,而是把书架上的书籍都一摞摞的放进箱子里。

“你这是……要搬走了?”王俊民下意识地问道,随即回忆了一下张师正的字,扬起了笑容道,“恭喜不疑兄,此次定能金榜高中啊!”这样仔细地收拾东西,不是考砸了以后不再念年太学了,就是考太好了以后不用念了。王俊民虽然不善言辞,但自然也不会认为张师正考得很差。

开玩笑,上等的上舍生,又怎么会考得很差?一想到自己连去参加考试都做不到,王俊民就不由得黯下了神色,但还是强打起精神,诚恳道谢:“当日多亏不疑兄相救,前几日怕太过叨扰,所以今日才来致谢。”说罢就把谢礼递了过去。

张师正自然推辞,婉拒道:“救人乃义不容辞,就是换了其他人在里面,我也是要救的,康侯不必如此。况且我发现康侯的时候,你已经在门口了,我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门口?”王俊民一呆,初虞世初虞世之前和他说过这事,他也以为是好友记错了,没太在意。

但此时这当事人再次提起,让王俊民不得不信。难道那个人是他自己在火海中产生了幻觉?主簿大人也没说还有其他受伤的人,在那样的火势之下,若是有其他人救他,肯定也少不得会被火烧伤。

王俊民压下心中的疑惑,坚持要求张师正收下谢礼。

其实他们都是读书人,送的也不是金银之物,而是几本王俊民特意淘换来的孤本。说值钱也不太值钱,但却是有钱也买不来的。

张师正推脱不掉,只好勉强收下。他的眼角余光扫到王俊民腰间的玉翁仲,状似闲聊地叹道:“康侯,你别嫌我多言,这玉翁仲我也不信邪戴过一阵,当真是诸事不顺。有次在街上差点被受惊的马车撞上,若不是那马车正好被石头所绊,先行摔倒在地,我说不定就会被那匹疯马踏断了脖颈。”

张师正一边说一边惊魂未定,显然也是无比后怕:“如今你虽然勉强捡回来一条命,但终究是误了这次的科考。以往太祖朝每年一科,到真宗朝两年一科,往后说不定还会三年一科甚至更长。”

王俊民抿紧了唇,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正好这时又有其他同学前来拜会,张师正的人缘在太学中是最好的,王俊民觉得没有办法融入到他们的那个圈子里,索性告了辞。

回到自己的舍斋,王俊民摸着腰间的玉翁仲,手指在触到上面的伤痕时,脑海中却闪过张师正说的话,心中不免有些郁结。这玉翁仲伤成这样了,就不适合每天都带着了吧。

最后怜惜地摸了一下玉翁仲,王俊民把它放进了一旁的漆盒,浑然没察觉到那本来玉色莹润的玉翁仲瞬间黯淡了下来……

随后的科考殿试成绩公布,张师正擢甲科,赐进士及第,但却没当上状元。

他们的学长刘辉摘了魁首。

这位今年才二十七岁的学长,在太学之中也是个传奇,他行文辞藻靡丽,堆砌典故成风,被世人所追捧,在好几年前就已经成为了京城名士。

但上一届主持进士考试是知贡举欧阳修对这种浮靡文风深恶痛觉,他要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

据说在那届科考中,欧阳修评阅文章,卷纸自然都是糊名的,但他立时就认出了刘辉的文风,拿着朱笔从头批判到尾。

名落孙山的刘辉毅然辞去了太学,回乡苦读,体验民间疾苦,行文日渐诚熟朴实,终于在今年被御试考官欧阳修大加赞许,一举夺魁。

王俊民得来他人誉抄的状元文章,反复研读数遍,也自愧不如。

初虞世参加科考的名词也不算太理想,他便退了太学,回家去念医书了。

旁人都觉得他太傻,但王俊民其实在心底里微妙地羡慕他。

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且坚定地做下去,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王俊民心无旁骛,愈发苦读。只是这回并不死读书,而是在温书之余,尽可能地走访更多的地方。

日: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比困。他渐渐地身体力行地体会了书中所说的那些话语,并不是单单从字面上来理解。

一晃又是两年,此次的上舍评考自然是王俊民这个唯一上等上舍生,而后嘉佑六年辛丑科举在众人期待中到来。

已经二十五岁的王俊民在太学中已经算是年纪颇大的了,若他今年再不中举,那么就要从太学退学,当个无关紧要的师爷,或是留在太学中当一名普通的学正或者学录,领取微博的俸禄。

家里的弟弟们已经长大,需要花销的地方日益增多,他已经不能再给家里增添负担了。

况且他一直借口苦读诗书,并未娶亲,也是因为这彩礼钱家里恐怕都拿不出来。

收拾考场用具时,王俊民翻开了漆盒,看到了那没被他以往许久的玉翁仲,拿在手中把玩片刻后,终于还是把它拿了出来,放进了文具漆盒之中。

会试如同王俊民所预料的一般一帆风顺,答完试卷之时,他就知道自己应该榜上有名,至于名次高低,那真的是需要上天安排。

在舍斋狠狠睡了两天,在殿试名单尚未公布之前,王俊民出门打算回家看看。之时在他出门后却忽然觉得,每个路过他身边的人,都隐约对他指指点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