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不单单是座道教名山,还有着天下第福地,第洞天的美誉
道教的上清派亦是由茅山而源开来,故而茅山又有上清宗坛之尊称。笔趣阁n此诸多美誉,并非虚言,此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池之胜景,峰峦叠嶂,云雾缭绕,仙气氤氲。置身其中,宛如置身在仙境天宫之中,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回,灵泉圣池星罗棋布,曲涧溪流纵横交织,绿树蔽山,青竹繁茂,物华天宝。
九霄万福宫雄居其上,二茅峰三茅峰蜿蜒而下,与主峰高低起伏,相映成辉。真是个神仙居住的地方,万福宫又称之为顶宫,地处金坛。入宫为灵官殿,过藏楼沿级而上为太元宝殿,殿后有台曰飞升,台后殿为二圣殿,左右分别建有白鹤厅养真仙馆迎旭道院花厅仪鹄道院道舍斋堂等,均依山借势,层层而上。分别为藏经圣师二楼阁,太元高真二圣灵官龙王五殿堂,毓祥绕秀恰云种壁礼真仪鹄六道院,左右两侧道舍客堂等建筑百余楹;整个宫观雄伟壮观,金碧辉煌
师父告诉我,茅山派在道教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早在道教未形成之前,约莫五千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时代人展上公,于句曲山伏龙地修炼。句曲山就是现在的茅山,到了先秦时期,有燕国人郭四朝在句曲山玉晨观修炼,秦朝时期,又有李明真人在古炼丹院修炼有成。
再到东晋时期,葛洪祖师在茅山抱朴峰修炼,并著书立说,后东晋兴宁二年,杨羲许谧制作了上清大洞真经,在茅山创立了上清派;之后南朝齐梁道士陶弘景隐居茅山四十余年,集儒释道三家精华,承袭上清宗坛,而改茅山宗派
自此,茅山派始于流传后世,除了第福地,第洞天的美誉,茅山派还被后世尊奉为“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美称。从南朝梁到了唐宋时代,茅山派鼎盛了数百年之久,有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之说。
茅山的历史记载中,最早要追溯到茅山派所尊奉的三茅真君说起,相传当初江苏省境内有两座茅山,座在长江以南,称之为南茅山,而另座在长江北岸的兴化市,称之为北茅山。西汉景帝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称为茅山。后来他们受请往江南句曲山,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清乾隆时期的道学大家任大椿的过茅山碑记中记载: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便有此佐证。
相传早在汉代,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红尘,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遂寻山修道。
他们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昼夜兼程,行至黄海之滨,见高山,林木参天,绿荫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
日久,茅氏兄弟,终成正果,名列仙班。
后人因此建三茅道观,称他们为三茅真人,称山为三茅山。慕名来山学道者求医者,不绝于途。其时,江南句容带,瘟疫流行,闻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便来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华阳洞。经真人救治,病愈者数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后,人们感恩戴德,建庙山巅,塑像供祀。此后,句曲山改称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称北茅山,简称茅山。
现如今的茅山派,乃是以南茅山为,北茅山自有另脉之说,北茅山所习道法,称之为北茅术法,而南茅术法,则统称为茅山派道法。现在茅山派实际被谷谭的显宗所掌控,而师父为的茅山派密宗支,虽说与显宗相互抗衡不下,但总归是隐修居多,而且传承多为单传,我所认识的,关于师父的师兄弟,要么还俗,要么飘忽不定,不知仙踪何在。
不过师父在茅山派的地位,并不比谷谭差半分,而且大江南北,谁人不知显宗宗师谷谭,密宗宗师杨远山呢不过谷谭掌控茅山派多年,以显宗居,再加上密宗的传人又不多,所以师父在茅山派处处受到谷谭的排挤。但师父说过,茅山派也并非谷谭手遮天,其实山中另有许多茅山派的祖师大德,隐修在其间,若茅山派真是出了什么巨大的变故,那些老头子绝不会看着茅山派消沉下去,定会现身主持大局。
当然,现在的茅山派还远远没有到那步。
早期在宋哲宗时期,宋哲宗赵煦的昭慈圣献孟后,因误吞银针终日戚戚,投药无效,御药院苏圭被鞫。后由皇后姊推荐,诏茅山道长刘混康治愈,宋哲宗感念茅山派道法神妙,遂赐镇山宝,并令茅山派镇守方,斩妖伏魔,造福苍生,而这镇山宝分别为辽王诗简卷玉剑把上清大洞卷简诗十二卷轴上清大洞秘录十二轴九老仙都君印玉圭呵砚合明天帝日敕玉符等件珍宝,茅山派乃是作为镇山之法器。
此镇山宝后散落民间,故而师父曾在很长段时间内,遍天下的寻找此镇山宝,而与显宗宗师谷谭约定,谁能收集到茅山派镇山宝,便有资格统茅山派,继承茅山派正统传承谷谭与师父相持不下,最后各得几件,却未能如愿以偿的得到统茅山派的资格。现如今显宗和密宗不得不请出祖师信物,也就是当年祖师爷创立茅山派时,所依仗的天地至宝,也就是我现在与师父苦苦寻觅而不得的天地秘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