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
以常规来说,春晚之后,央视的收视率会陷入一个小低谷,各个地方卫视则趁机推出各式各样贺新春的节目,抢占收视率。可是舌尖的出让,让央视强势回归,一览纵山小。
有了第一天的成功,央视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宣传,舌尖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在大年初六播放。
每年春晚的时候,主持人总是以为全国各地的观众都是吃饺子的,让不少人心里面不舒服。国家很大,就算只是豆浆是咸味还是甜味,都能够分出两派来。可是舌尖以其超强度的包容性,非常客观地把各地的美食给描绘出来。
舌尖丝毫没有避讳各地的差异,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一个是黄河流域以黍和麦为主的旱作农业,而另一个则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地处太湖流域的嘉兴,正处于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区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嘉兴以天下粮仓而著称。然而,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
如果说第一集的超高收视率可能还存在着新鲜感,那么第二集持续的高收视,让业内人士很确定已经成功了。
对于央视来说,第一季舌尖给他们带来的不止收视率,更多的是思维上面的变化。各地的上星卫视很早就开始直播分离,加上商业运作,买得起热播电视剧。央视体制相对死板,也尝试过直播分离,可是提供电视剧制作和综艺节目制作的公司,本质上是央视分离出去的,运营模式一脉相承,并没有重大的改变。
逸嘉娱乐最先制作出来的,让番茄卫视拿到了巨量的广告费。舌尖更是让央视在过年期间有一款爆红的节目,至少在一周内保持超高的收视率,这就几天的广告费,抵得上同期一个月的营收了。
央视内部已经在讨论,把逸嘉娱乐作为第一批合作公司中的一员。别的不说,从经济利益上考虑,逸嘉娱乐都是第一选择。
除了经济效应,舌尖的播出还带来了非常强大的社会效应。
京城大学著名的学者在报纸上发文,揭示舌尖成功的原因: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广泛的观众基础。其次,它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
中华早报给出了专栏评论:它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它并不是单纯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它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这个媒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都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片子表达出来。
更多的是讨论还在网络上: